最近我刷到刘雅萌的微密圈,直接被她的作品击中了。怎么说呢,她的画风就像一杯加了跳跳糖的奶茶——甜到发齁却又带着点叛逆的刺激感。我翻了她近两年的作品,发现她特别喜欢用高饱和度的颜色,比如荧光粉、电光蓝,配上那种故意做旧的胶片颗粒感,看着像90年代香港电影海报穿越到赛博世界。比如那张《霓虹雨夜》,蓝紫色调配上荧光绿,简直像把整个东京涩谷的夜景搬进了手机屏幕,但仔细看角落里居然画了只戴着VR眼镜的招财猫,这种混搭绝了。
听说她早年学的是传统水墨画,但现在的作品完全看不出学院派的影子。有次在直播里她开玩笑说:“宣纸太贵了,不如用iPad画完直接扔进洗衣机洗出做旧效果。”虽然像在玩梗,但仔细想想,这种‘破坏式创作’反而成了她的标志性语言。去年她和某个潮牌联名的T恤系列,图案都是先手绘再扫描进电脑,用代码随机打乱像素块,最后印出来的效果像被猫抓过的油画布。有个买家评论说“以为是残次品,结果越看越上头”,这大概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玄学吧。
说到审美趋势,我发现微密圈里像她这样的创作者越来越多了。大家似乎都在追求‘精致的粗糙感’,就像现在流行把自拍P成诺基亚手机拍出来的画质。刘雅萌有组作品叫《电子包浆》,把二次元角色和青铜器纹样叠在一起,评论区有人说“像在逛故宫的时候突然收到前任的短信”——这种莫名其妙的比喻反而精准击中了某种情绪共鸣。我猜这可能和现在年轻人天天泡在信息碎片里有关系,大脑早就习惯把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强行关联了。
不过要论她最戳我的点,还得是那种‘摆烂式美学’。有次她发了个九宫格,前八张都是精心设计的插画,最后一张突然放了个泡面桶,配文“艺术来源于生活,但生活经常只剩泡面”。这种突如其来的破功太真实了,就像你穿着高定礼服走红毯,结果鞋跟突然卡进下水道井盖。后来这组图被做成表情包,在00后群里火到不行,可能大家都需要这种“优雅与狼狈共存”的治愈感吧。
现在不是流行Y2K风格复兴么,刘雅萌去年给某潮牌拍的广告片直接用了千禧年网吧既视感的滤镜。像素风的蝴蝶元素配上AI生成的机械骨骼,弹幕都在刷“梦回2003年玩劲舞团的日子”。但最绝的是她把产品logo做成了Windows98系统崩溃时的蓝屏效果,甲方居然还真通过了这个方案。这让我想到以前老师总说“美要有秩序”,可现在‘有序的混乱’反而成了新潮流,就像你妈觉得你房间乱得像垃圾场,但你永远能精准找到昨天吃剩的半包薯片。
说到美的意义,我总觉得刘雅萌的作品在偷偷推翻传统定义。她去年搞了个线下展,要求观众必须用马克笔在展品上随意涂鸦才能离场。最后那幅被画满奇怪符号的《理想国》拍出了六位数高价,有人说这是行为艺术,但我觉得更像对“完美”概念的恶作剧式解构。就像现在大家追捧的“氛围感美人”,重点早就不是五官多精致,而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——可能当代审美就是需要这种“未完成”的留白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