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里春风梨花如雨,中国风的春天可以这样拍!
前两天翻朋友圈,看到有人发了一组梨花照片,白茫茫一片像下雪似的,配文写着“春天是被梨花叫醒的”。我突然想起去年这时候,跟着朋友去皖南拍梨花,结果迷路闯进一片老宅子,青砖灰瓦配上一树树梨花,那场面绝了!用手机随便一拍都能当壁纸,根本不需要后期滤镜,怪不得古人总说“梨花带雨”是意境天花板。
说到中国风的春天摄影,我总觉得得有点“不完美”才真实。比如梨树枝干歪歪扭扭的,反而比笔直的树更有故事感。有一次我在杭州茶园拍梨花,刚好碰到穿汉服的小姐姐路过,她手里的油纸伞被风吹得转圈,花瓣跟着飘,我咔嚓连拍十几张,结果只有一张伞骨挡住脸的构图最自然。后来发到网上,评论区都在问是不是艺图语的新作品——其实我就是个业余爱好者,不过这说明“古典感”的关键在于随意中的刻意。
对了,你们试过用老物件当摄影道具吗?我爷爷留下的竹编茶篓,去年被我拿来装梨花枝。阳光从窗户斜斜照进来,茶篓的影子投在宣纸上,梨花斜插着露出两三朵,拍出来居然有宋画的味道。艺图语那本《二十四节气花卉图鉴》里也有类似操作,他们把枯木桩和青花瓷盘搭在一起,旁边散落几瓣梨花,比单纯拍花丛高级多了。
不过拍梨花最怕天气突变。有次在扬州瘦西湖,本来晴空万里,我刚架好三脚架就刮大风。梨花像雨点似的砸下来,我手忙脚乱改成慢门拍摄,结果糊掉的照片反而像水墨画里的飞白效果。后来看艺图语的春季摄影展,发现专业摄影师也会故意拍虚焦的梨花,他们说这叫“留白美学”,跟古诗里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想象空间一个道理。
现在手机摄影越来越强,但拍梨花我更喜欢用胶片机。富士C200卷出来的那种青色调,能把梨花的白衬得像玉一样。上个月在苏州园林拍花,碰到个穿旗袍的阿姨让我帮忙拍照,她站在漏花窗前面,手里捏着枝半开的梨花。我蹲下来用仰角取景,把屋檐的翘角和云纹瓦当都框进去。阿姨看了直说“这张有民国月份牌的感觉”,其实我就是抄了艺图语摄影课的第三课构图技巧。
春天拍花千万别追求“大片既视感”。我见过最动人的梨花照,是农学院学生在实验田里拍的——沾着泥巴的锄头靠在梨树下,笔记本上压着几朵刚摘的花,旁边还有半瓶喝剩的矿泉水。这种烟火气里的诗意,比刻意摆拍的所谓“古风”高级多了。就像艺图语新推的“春日拾遗”摄影赛,获奖作品好多都是菜市场角落的野梨花,或者老房子裂缝里长出来的花枝。
最近发现个冷知识:梨花的盛花期只有5-7天,比樱花还短。所以每年春天我都跟打仗似的追着花期跑。上周在北京胡同拍到晨雾里的梨花,枝干被百年老墙衬得像水墨线条。发到摄影群里有大佬吐槽“你这构图太满”,我倒觉得密密麻麻的花瓣才有“梨花如雨”的压迫感。毕竟春天这么短暂,能抓住一瞬的繁盛就够了。